当前位置:财经速报网 >> 热词新闻 >> 文章正文

甘肃平凉话称呼(平凉方言怎么称呼老公)

发布于:2021-08-10


人情味变“人情债”,文化传统变成经济来往,习俗也就成了负担

——世相百态:平凉人的随份子文化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家有事百家来,这是中国人一个良好的传统。这个传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随份子文化。

随份子这是官方语言,民间可能有很多种叫法。例如在平凉市,静宁、庄浪人把随份子叫行(音xing,也有个别地方发这个音为heng)情,关山以东的华亭、崇信、泾川、灵台人叫送礼、送情、搭情、搭礼、随礼。各地的称谓不同,但事情总归是一回事。

俗话说“皇帝也有三门穷亲戚”,人活世上总有交往,总有个三朋四友。生活中,需要随份子的名目很多,几乎涉及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各个阶段。孩子出生做满月、孩子成年结婚、老人去世,这三件是大事,是一定要去的,去也一定要表示表示;升学了、升官了、搬家了、店铺开张,这也是大事,非去不可;过去人家置办了大点的家电也需要庆贺,现在的人购买了车辆也是需要庆贺的。这些事,如果不去就显得关系淡薄,显得生分,显得没有人情味。

随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现在也无法考证最初开始在哪个朝代,始于何人何事。过去的农村人家,生了孩子去看望,亲朋友好要么带点鸡蛋,要么带点挂面、蛋糕等营养品;孩子满月,就会带上手工缝制的小布鞋、小衣服、小被褥,也有人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带几尺布料,男孩就是素雅点的,女孩就是艳丽一些的;女孩出嫁,街坊邻居会帮着做一些女红活,这种帮忙其实也可以算作随份子;老人过寿,亲朋好友会蒸一些白面馍,做成桃子形状,顶上点上红色,好看也好吃;有的人起屋架梁,或者买车买房、店铺开张,亲朋好友送一匹红布(叫挂红或者搭红),或者放一串鞭炮,也很喜庆和热闹;有老人去世,亲朋则主要会送白面馍,外加一卷白纸。

这个时候的随份子,大体以实物为主。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大伙钱财上都不宽裕,往往用家里的特产、食品、衣料等实物来表达祝贺。这些礼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事主操办宴席的负担。特别是在“白事”上,因为老人去世这种事往往发生的突然,事主家多半会措手不及,招待来家里吊唁的人需要的各种食品、材料购买不及,这时大伙送来的蒸馍就可以直接用在宴席上,白纸则用来焚烧。实物随份子的时代,礼品特别实用,也让人感觉这个礼也行得特别实在,很有人情味。

到了后来,这些实物礼品慢慢消失了,不分大小和“青红皂白”,来客都以送礼金为主。礼金轻便,而且可以购买各种所需的东西,的确是方便了许多。但总感觉这种直白的金钱来往让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礼尚往来缺少了真实感、人情味和文化内涵。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农村才开始时新送礼金,当时的礼金“官价”(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一毛钱,这个说起来现在人可能会笑话。但当时的一毛钱可以买五盒火柴或者一盒烟的。大伙都普通穷,一毛钱也是礼,礼轻人意重。

礼金的“官价”几乎是随着年份步步高升。从一毛开始到两毛、五毛、一块、两块、五块、十块,依次翻番,到了近些年,遇到红白喜事给别人随上200元礼金也感觉面目无光似的。当然,不论在哪个“官价”标准之下,也有人需要根据与事主的亲疏远近,在“官价”的基础之上上浮随礼标准。

中国的社会是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的好处就是到处有熟人亲戚朋友,有的熟人好办事,朋友多了路好走,“打虎还需亲兄弟,上阵莫过父子兵”,有了亲戚话好说。但随着随份子有实物转化为钱财,而且“官价”的年年高攀,这种古老而且散发着浓厚人情味、文化味的习俗也逐渐变味和异化,铜臭味、商业味渐渐显得浓郁了。

人情味变成了“人情债”。你家有事,定然要邀请别人;别人来了,给你随份子了,就相当于你欠别人的债了。到了别人家有事,你要是不去,那就是非常犯忌讳的事情,会让别暗地里嘲笑你“只进不出”,不懂人情世故,太过于吝啬和薄情。这种礼尚往来是必须的。当然也有从中学聪明的,就把这事变成了撑面子或者敛财的手法。有的人不惜以各种名目操办需要别人凑份子的事,事前不论交情深浅,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也会一一通知。因为在俗常情况下,一家人有事前来随份子的人越多,就说明这个人越有能耐,在社会上有地位、有本事、交往广阔,人缘好。而且最鲜明的一点,人越多则意味着份子钱收入越多。

于是,一些人平素没有什么来往,倘若猛然对你热情了,和你套近乎了,不外乎两件事:借钱,要么就是需要你凑份子了。散一根烟、发两颗糖或者一包瓜子,甚至也不会登门通知,就一张请柬或者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等于给送达了。不去吧,觉得在一个熟人社会,不见的人也可能见三回,不走的路也可能走三次,要是遇到了有点难堪;去了吧,又觉得以这人的为人和与其的交情,不见得你有事的时候人家会来给你捧场,或者将这份“人情债”还回来。也有的人认为自己地位高、身份尊贵,认为前去捧场、随份子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以后的还不还尚且难以预料,就算你当天有事没有亲自到现场,而是给别人捎过去或者用电子支付表达了祝贺,送达了份子钱,人家回头也不会补请宴席,甚至一句人情话都没有。这就是典型的花冤枉钱,“打水漂”的人情投资。

每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春节,冬春三个月是“人情债”压力最大的时段,因为这个季节人相对闲一点,很多的结婚之类的事就喜欢选择在这个时间操办。很多人为了还别人的“人情债”,或者给别人撑面子、壮摊子,常常让自己手头拮据、囊中羞涩,前些年则出现一些人实在无法支付“人情债”,就在红包里写一张欠条给事主送过去的事。有些人为人低调,遇到家里有事想悄悄地、简单地操办一下,不想惊动过多的人,但回头想想自己过去那些年给别人捧了多少场、投了多少资,也就只能随大流大操大办一番了。

人情味变成“人情债”,文化传统变成经济来往,习俗变成了负担,也的确是一件让人黯然伤神的事。如果让这种习俗既保留了情感性质,又不至过于商业化、市侩气,这可能是很多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难题吧。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侵权必删)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